院长
创始人作品展示
创始人
网站首页 >> 书院动态
苗红举艺术家非同寻常的钧瓷人生
来源:本站 作者:编辑 日期:2020/12/29 20:42:23

题记:千年丹青难绘就!钧窑以其独一无二的窑变釉色美享誉古今和中外。中国钧瓷同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是带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流传至今的珍贵艺术瑰宝。

瓷人合一,人亦瓷。一掊泥土,经水浸润经火锻炼而为瓷。成为“明如镜、润如玉,坚如石、声如磬”的珍奇,达到了美丽的极致。而人,历经千难万险,重重磨难,最终灵魂得以升华,进入了理想的、超然物外的境界。瓷之精神,就是人的精神,人魂乃瓷魂!

从一座有几百年烧造历史的窑口上方向下观察,一名年轻的钧瓷艺术家正在摆放上过釉色的陶器作品。经过高温烧制后,一件件钧瓷器物将在“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幻化中问世。

每当走近神垕镇,远远望去,房舍依山势而建,烟囱沿山体林立,青烟袅袅,弥漫在古镇的半空,一个烟囱就是一座钧窑,如樯的烟囱标志着神垕传承历史的生命力。烟囱是神垕不可缺失的文化元素,是这座千年古镇的灵魂。青年艺术家苗红举先生和他的祖辈、父辈就出生、奋斗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振兴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明白: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延续到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是每一个传承人运用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智慧结晶的努力和坚持。

文化传承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人用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为我们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宋代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区)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古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诗句美誉。 

钧瓷是青瓷系中惟一以自然窑变体现艺术效果、釉色五彩渗化,相映生辉的瓷种,自有其独特的神奇魅力,亦如苗红举先生家几代人那瑰丽、传奇的制瓷人生!

苗红举(笔名子轩),中共党员,1978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手拉坯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陶瓷世家,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开始学习陶艺,13岁时作品就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现为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塞上鲁西书画院、国际收藏家协会艺术副总监。

1995年10月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因表现突出,入伍第二年被提拔为银川市武警支队直属支队班长。1998年年底转业后跟随父亲苗军喜大师继续学习陶瓷手拉坯、配釉、造型等一系列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其作品釉色晶莹剔透、五彩渗化。

苗红举先生在钧瓷艺术创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研习、领悟传统钧瓷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钧瓷设计理念与手法,创作出许多优秀钧瓷作品,并在学术和技术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苗红举先生介绍说:钧瓷制作是一项复杂而高难度的技术。其工艺的复杂从选料开始,到最后烧制出成品,其间的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瑕疵都会造成前功尽弃。过去钧瓷烧制使用的是传统的松木窑,并使用木柴烧制,窑火很难控制,因此窑内的温度难以达到理想的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色的成色。制作工艺的复杂,映衬出钧瓷的珍贵,据说在烧制过程中,钧瓷成品里有七成会报废,而这其中的上品更为罕见。

钧瓷生在成型,死于烧成,在钧瓷的72道工序里,烧制成了最关键的一步,十窑九不成,最大多数就是失败于烧成这一步。钧瓷的独特之处是“窑变”技术,窑变是在烧制的过程里完成的,上釉的技术有点,淋,涂,刷,浸诸多方法,釉上的薄了,容易露底,釉厚了容易脱落,不薄不厚恰恰好就要看大师的水平了!

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红色文化作品

在如今的神垕钧瓷界,活跃着一大批年轻的钧瓷创作者。苗红举先生不断和他们交流创作思路,也向上一代钧瓷人学习。如今,苗红举先生在坚持烧制极具宋代艺术风格,又体现个人艺术特色作品的同时,也尝试着烧制钧瓷茶具、花器等紧密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作品。

苗红举先生在炉钧的选料、练泥、制坯、成型、配釉、施釉、烧制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其炉钧作品线条流畅、收放得当、釉色丰富、古朴典雅,不仅传承了清代炉钧的艺术特色,而且有所创新,反映了当代炉钧的发展水平。

苗红举先生目前以一种崭新的艺术语言对话传统钧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钧瓷长期以来所提炼和遵循的“严格、规整、精美”等传统审美藩篱,以全新的成型技法重新诠释并拓展了传统钧瓷艺术表达形式。他和父亲成功研制出神垕炉钧(蓝、绿、红)窑变花釉,承继晚清民国神垕炉钧古朴典雅和雍正御窑炉钧清淡素雅的艺术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在当代陶艺界独树一帜。


瓷器,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 

才能为大家提供真正值得收藏的作品 

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国际收藏家协会大师出品的钧瓷将不负您的选择 !!!


联系电话:苗总(15008622308)


苗红举艺术家作品展示

苗红举艺术家为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创始人冯存辉先生介绍钧瓷传说

苗红举艺术家为抗美援朝牟元礼老英雄赠送钧瓷作品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的青少年对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很多孩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不了解,而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复兴的伟大梦想!


苗红举先生的父亲苗军喜大师,1949年7月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幼年开始跟随父亲苗万才先生学习手拉坯工艺,1978年接父亲苗万才大师的班,进入禹州市钧瓷一厂从事陶瓷手拉坯、配釉、烧制等工艺制作。工作中,他刻苦钻研钧瓷艺术,获奖颇多,多次受到厂领导好评,被授予“先进工作者”和“技术能手”等称号。苗军喜大师见证了钧瓷新工艺从实验成功到投入生产的艰难岁月,经历了钧瓷从满足内需到走出国门的辉煌历程!

苗军喜大师的作品“仿古而不复古,继承须有创新”的艺术主张。在器型选择上,他以瓶、罐、尊等传统的器皿造型和原创器型为主。在釉色上,除保留传统外,还创新研制出了孔尾釉、雪花釉、仿宋钧花釉、卢钧釉等。他的作品造型端庄典雅,釉质玉润透活,窑变自然天成,既有现代釉色的美感,又极具宋钧的神韵。

在时代的变革中,禹县钧瓷一厂逐渐走向没落。1992年举国上下推行企业改革“砸三铁”。“砸三铁”,即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并且以三铁砸三铁,以铁手腕、铁面孔、铁心肠去砸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为坚守和传承钧瓷文化,被砸了铁饭碗的苗军喜大师1993年在祖辈留下的窑口旁创办了自己的钧窑厂,他在长期的钧瓷实践与研究中,注重精细程度,讲究造型独特,追求窑变丰富,尤其是在钧壶选料配方、造型设计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以特有的眼光和干劲,毋容置疑成为了当代中国钧瓷界的领军人物。

苗军喜大师在古瓷制作的用料上十分讲究,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他坚持选择对人体有利的天然矿物,经1300℃高温烧成,卫生标准达到食品级,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工艺上,严格管控每道工艺流程,精益求精,力求精审、考究,杜绝瑕疵。外观上,造型典雅、精致,质地温润如玉似翠,釉色万彩纷呈,窑变意境变化万千。使用上,容积大小适当,重量轻重适宜,壶把握感舒适。烧制作品有《磁州窑系列》,《元钧》、《树叶瓶》等作品。

1995年7月,苗军喜大师的作品《元钧炉》荣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精英作品金奖”。2006年,《树叶瓶》在“中原名家名瓷作品展”中获中原陶瓷文化最佳收藏珍品。

2007年荣获“河南省民间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

苗军喜大师是位坚守传承,勇于创新的工艺美术匠人,他用最朴实的劳动践行着一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坚守。

苗家的每一位匠人都非常注重细节,为产品质量,专注专业,不惜花费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时间精力,孜孜以求。他们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痴迷,但绝不因循守旧、拘泥一格,他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

这幅照片充分体现了苗大师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如《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


苗军喜大师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到造就我们事业的成功,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术业有专攻”,“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专注精神,中国钧瓷才有了今时今日的传承与辉煌!


苗军喜大师几十年来培养了无数钧瓷艺术家,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依然为传播钧瓷艺术默默奉献着


苗红举先生介绍道:清代,我国制瓷业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用瓷。由于雍正、乾隆等皇帝对宋代名瓷十分青睐,宫廷不仅大量收藏宋代流传下来的名窑瓷器,而且还命景德镇御窑厂进行仿制。在仿制过程中,以仿钧最为成功。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729)三月,景德镇御窑厂还曾派人来禹州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这说明,在清朝宫廷的重视下,仿钧获得了较大成功,禹州的钧窑可能仍有少量烧制者,但传统技艺已经失传,与宋元时期的钧瓷已不可同日而语。

清代晚期(1879),河南神垕陶瓷艺人开始研究恢复失传三百多年的钧瓷技艺。以苗氏、卢氏家族为代表的陶瓷艺人,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日用瓷的大窑内搭烧。而后又在天青器上创烧抹红,加彩新工艺。苗氏、卢氏后代还在釉料中加入铜的成分,采用焐火方法,用风箱炉小窑高温烧制小件钧瓷,并获得成功。清光绪三十年(1904),禹州知州曹广权闻知外商重金收购古钧瓷,组织了官商合办的钧兴公司,雇用当地钧瓷艺人烧制钧瓷。清宣统三年(1911),知州韩某也再次兴建钧窑瓷业公司。但这一时期的钧瓷尽管造型规整,工艺考究,但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

苗红举先生的祖父苗万才大师,1920年生,幼时跟随祖辈学习绘画、陶艺制作,在钧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少年时代就开始专注于煤烧钧瓷的试验与创作,对传统钧瓷的造型、釉理、烧成及生产工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掌握了煤烧钧瓷工艺的第一手资料,继承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其作品造型典雅大气、浑厚庄重,工艺细致考究、釉色温润如玉、窑变意境丰富,重现了宋钧神韵。

1940年,苗万才先生就职于禹县钧瓷一厂,参与了钧瓷恢复的全过程,不但对建国后钧瓷恢复和发展情况了然于胸,而且对古代钧瓷的发展历史也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先后收集古钧残片数万多片,编辑出版多部钧瓷书籍。

苗万才大师是众多坚守在业界的传统代表大师之一。从参与钧瓷工作至去世,他与钧瓷打交道有半个世纪之多。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潜心研究,他总结并遵循着“形为本,釉为贵”的创作理念和“宁整勿碎、宁简勿繁”的设计风格。执着、严苛、谦逊的探索精神使他在钧瓷业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万才大师对器型和釉色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件作品都是全手工打造,不但要考虑到器型的美观,还要求实用性,其造型端庄古雅,胎骨坚实,线条流畅,釉色玉润透彻,绚丽灿烂,浑然天成。

苗万才大师在职期间,为了研究陶瓷的制作工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但长时期繁重的工作透支了他的健康,最终积劳成疾,于1975年55岁累倒在钧瓷创作中,他的过早离世,是钧瓷界的巨大损失。

苗万才大师一生为弘扬陶瓷文化、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论德行堪比玉洁,论成就一代宗师!论人情暖宾朋,遐迩闻名;论义侠肝义胆,豪气长存!!!

苗万才大师作品《唐三彩—马》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满庭芳(中华新韵)——国粹钧瓷


李佳琴词


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端庄飘逸玲珑。

流光溢彩,宝石韵难同。

绚丽千姿百态,通灵秀、鬼斧神工。

尤偏爱,鹦哥翠绿,魏紫海棠红。


钧瓷天下传,情融烈焰,四海闻名。

宋唐窑,片片价位连城。

玄妙斑斓万象,凝日月、意境无穷。

朝辉映,丹青润墨,艺术最巅峰。


面对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瓷器作品,苗红举先生介绍说:钧窑最显著的特点是窑变和开片

钧窑窑变的特殊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 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

他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采用简单的工艺处理,却达到了给人以美感的艺术效果。更引人注目的郏县黄道窑所烧制的黑釉蓝斑器,在钧窑瓷器白釉上施青蓝彩斑,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窑变工艺可能是在蘸釉之后,采用涂彩或点彩的方法,以 加重色彩,经过窑变,使其形成块状的斑彩,这种块斑,形状各异,变化万千,黑里泛蓝,或黑釉黄斑,恰似金光闪闪,独具风姿。

钧瓷的釉色厚重莹润,具有鲜明的流动感,釉质通透晶莹,有“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称。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其艺术独特性无 与 伦 比,是难得的珍品。

钧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开片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它是指钧瓷成品釉层中产生的细小裂纹,这种纹路在釉面上用肉眼就能够看到。其裂纹"看似锤击,摸无痕迹"。开片对于日用瓷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它影响着产品的使用寿命,但是对于艺术陶瓷而言,却成了一种美化装饰手段,能给人以美感,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那么,钧瓷为什么会开片,开片的纹路都有哪些呢?

钧瓷为什么会开片

钧瓷釉产生开片的基本原因是胎与釉密度不同而形成的,二者的膨胀系数不同,即钧瓷釉的膨胀系数大于钧瓷胎的膨胀系数所致。什么是膨胀系数呢?热胀冷缩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例如金属材料热胀冷缩程度特别大,而陶瓷、玻璃等的热胀冷缩程度就比较小。

为了比较各种固体材料热胀冷缩的程度,科学家们测定了它们的膨胀系数,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线尺寸的增加量与其在0℃时的长度的比值,就是线膨胀系数,简称膨胀系数。钧瓷烧成结束冷却过程中,胎釉均开始收缩,开始时胎釉收缩相差不大,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由于膨胀系数的不同,胎釉收缩相差越来越大,釉收缩多,胎收缩小,使釉产生一种张应力,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就会造成釉层开裂。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越大,开片就越多,相差小就开片少,若釉的膨胀系数小于胎的膨胀系数时,釉就不开片。

钧瓷开片所形成的纹路

钧瓷开片的纹路自然形成,纵横交织,极富韵味。其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不一而足。常见的开片纹路有:冰裂纹、百极碎、蟹爪纹、鱼子纹、蜘蛛网纹、叶脉纹等。

冰裂纹:形似冰裂的片纹,裂纹呈重叠状,层次感比较强。

百极碎:开片小而多,片纹间夹角尖锐。

蟹爪纹:片纹如蟹爪状。

鱼子纹:开片细碎,密集如鱼子。与百极碎的不同之处,在于此片纹弯曲略呈圆形。

蜘蛛网纹:片纹类似蜘蛛编织的网状。

叶脉纹:片纹像树叶的叶脉。

钧瓷开片必有响声。成品出窑时,常常刚一打开窑门就可以听到窑内的开片声,出窑后开片就更多了,开片声“噼噼啪啪”“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此起彼伏,就像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伴随着声响,钧瓷产品釉面上开片纹路不断涌现,并向四下延伸布满釉面。开片早的,片纹小而密;开片晚的片纹大而疏。也有出窑时候不开片,几天后才见片纹。钧瓷的片纹,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继续开片,只是速度放慢而已,例如展厅、仓库里存放的产品,很多年以后,偶尔还能听到清脆的开片声。甚至几百年前的钧瓷也仍然会开片。记得有一次在古钧窑址的地底下出土一天青釉瓷片,当用手去跐掉釉面的泥土时,就听到一开片声,釉面也随即出现一新的裂纹。可见,胎釉之间膨胀系数的差异使釉所产生的张应力,其存在是永远的,什么时候释放这种张应力,釉就什么时候开片,只有当这种张应力释放完了,釉才会停止开片。

鱼子纹

钧瓷开片片纹的明显程度与其釉色的变化和釉的乳浊度有关。一般乳浊度高、颜色深的釉,没有透明性好的、颜色浅的釉片纹明显,如紫红色釉的片纹就没有天青和豆绿色釉的片纹明显。但也有钧瓷釉面不开片的。

蟹爪纹

在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中,除定窑外,钧、汝、官、哥窑瓷器均有开片,尤其是汝、官、哥瓷,由于它们釉的颜色比较单一,故开片是其主要艺术特征。而钧瓷以窑变著称,其色彩万变,纹路奇多,为其他窑口所不及。

开片只是其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若单以钧瓷釉面开片的多少来定钧瓷的优劣,将会失之偏颇,使人无法全面认识钧瓷窑变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有开片的瓷器就是钧瓷,没有开片的就不是钧瓷,或者说有开片的钧瓷就是好的,没有开片的钧瓷就是不好的。釉面不开片的钧瓷,只要窑变好,照样是好钧瓷。


以苹果为型,平安果,平平安安。这款作品圆润饱满,色彩艳丽,线条简洁而形象,宛若一颗硕大饱满的苹果摆在你眼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习惯配置也发生了变化,讲究美食美器。特别是使用钧瓷茶具,不仅在品茗中增加了品钧瓷的格调和情趣,而且更显示出主人待客的厚道与热情。

钧瓷茶具不同于其他瓷种茶具,钧瓷的窑变是不为人们所掌控的火的艺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或紫或红、或兰或白、似山似水、似云似雾、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是火釉合一,天人合一的鬼斧神工。因而窑变是钧瓷与其它瓷种的不同,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拥有一把钧瓷茶壶,你就拥有了世界上的唯一。 固而钧瓷茶具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走在时尚的前沿,必将是茶具界的领跑者。



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塞上鲁西书画院檀溪谷养生基地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友情链接: